为贯彻落实《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》、《金融标准化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》(银发〔2022〕18号文印发)、《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金融领域标准实施工作的通知》(银发〔2024〕33号),提高金融标准建设实施效益,提升金融机构标准化工作水平,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标准的认识,开展“金融标准 为民利企”主题活动。
金融标准化是对金融领域重复性事物制定统一标准,包括业务流程、产品服务、信息交换等方面。它旨在规范金融市场秩序,提升金融行业效率与安全性,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,为金融活动提供规则与指引。
2022年6月24日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《金融服务生僻字处理指南》金融行业标准(JR/T 0253—2022),旨在规范金融业对生僻字的处理。该标准涵盖了生僻字的输入、显示、打印、信息交换、存储等环节,并提供相关案例和资料。此举将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,助力消除生僻字造成的“数字鸿沟”。
2021年7月20日,我国正式发布了《人民币现金机具鉴别能力技术规范》国家标准(GB 40560—2021),并于2023年8月1日起实施。该标准针对纸币和硬币鉴别机具,明确了其鉴别能力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。这一突破性的金融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,将增强金融基础设施安全,保障货币流通顺畅,保护持币人权益,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,提升金融治理现代化水平。
2022年10月9日,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颁布了《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》标准(JR/T 0258—2022),明确了金融科技活动应遵循的七大原则:守正创新、数据安全、包容普惠、公开透明、公平竞争、风险防控及绿色低碳。此标准旨在指导金融机构实施科技伦理治理,有效预防并应对金融科技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风险,推动金融科技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金融标准化的实施,能够显著提升金融服务的规范性和效率,增强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。通过统一的标准,金融机构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共享、风险管理以及产品创新,进而提升客户体验,降低运营成本,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公平竞争。